【东方网】国际化人才哪里来、如何养、怎么留 市党代表们有话说

发布者:肖晔 发布时间:2022-06-26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6月26日报道:“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的人才平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造就战略性的人才力量”……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李强同志所作的《市委报告》释放重才揽才的强烈信号。人才工作关乎上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国际化的人才哪里来、如何养、怎么留?会场内外,来自产、学、研多个系统的市党代表们热烈讨论。

报告凸显上海人才观走向国际化

柏可林摄 下同

听完李强书记的报告,上海市党代表、铜川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夏时勇说,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才”充分证实了上海求贤若渴,无论是“国际化”还是“世界级”,都对上海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上海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夯实基础,也要拔高拔尖,更要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水准。

市党代表、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说,报告聚焦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突出国际化人才导向,阐释了上海新的“人才观”。开放是上海这座城市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可以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最大优势。

国际形势再好,也要坚持自主创新,国际形势再差,也要坚定改革开放。金力认为,落实国际化人才导向的难点在于解决全球顶尖的人才究竟会不会来、为什么要来的问题。以复旦大学为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是兴校之本,从人才遴选引进到成长培育,学校都从制度上全过程精心呵护,一些学院为年轻教师配备了“导师”。

但他也特别指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支撑保障条件要“精准”。“不是人才到了上海就算成功,还需要在他们发展的关键点给予精准支持,帮助人才产出更大成果。如果人才来上海后不能发挥作用,包括我们提供的资源、人才的时间机遇,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在他看来,完整精准的人才引育、使用、评价体系建设是解决“人才为什么要来”的必修功课。

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要输血更要造血

真正的人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稀缺资源。夏时勇认为,这样的人才首先要自己“造”,让更多的优秀青年走出去,待学成归来后为上海国际化发展提供经验。其次,要把国际化的人才请进来,增加更多全球顶尖人才来沪交流的机会,让本土人才在合作交流中变得“国际化”。夏时勇说,未来五年上海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就必须依靠一大批国际化人才。

市党代表、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认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就需要吸引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优秀国际人才。国际化人才,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全球名校学历、出国留学进修。“如果我们大学的学科领域是世界领先的,就自然代表了教育的国际水平,我们以学科为基础的培养就是国际化的培养。其实,技能型人才上海很紧缺,如果高校和智能产业企业能深度融合,甚至把欧洲德国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上海的高校,就能成为上海产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鲁雄刚以他所在的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学校紧贴智能制造和大飞机产业,主动走访企业把用人诉求带回学校,融入课程体系,并积极和临港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围绕企业的需求设立“定制班”,把企业入职后的岗位培训提前到学生毕业前一年。这样的校企融合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撑,而扎根临港、服务临港智能制造也为学校的高就业率奠定了基础。

提升城市软实力,才能留住一流人才

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人才是否愿意来,企业感受最敏锐。市党代表、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华东华西区首席合伙人、毕马威上海分所党委书记杨洁说,目前毕马威上海分所的员工“海归”占到一半,硕士比例超过六成。上海开放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对世界一流人才确实有相当的吸引力。

全球的人才争夺战从未停止。杨洁说,人才需要“引”更要注重“留”,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引进环境、户口开放政策等等,为城市留住人才做出更积极的努力。比如去年英国实施高潜力人才签证,凡毕业于全球前50所名校的申请者均将获得为期2年的工作签证。就在最近,上海出台了《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全职来上海工作后即可直接落户。

政策的竞争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归根结底,引进人才企业才是主体。市党代表、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宝钢建材技术中心冶金渣利用技术高级主任师兼技术中心主任曹黎颖说:“我们要拓宽引才渠道,用好中央企业人才开发交流平台和上海市政府引才项目,采用以才引才、驻外机构推荐、行业协会推荐等方式,引进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层次海外人才。”

政府搭台“揽才”,企业最受益。市党代表、上海知从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成云霞说,一年多前通过临港高端人才招聘会,公司招到了一名澳大利亚海归,现在这名员工已成为公司骨干。临港的知从科技从事汽车基础软件研发,目前只有几十人规模,但未来5年公司计划增加到500人左右。成云霞表示,人才与企业互相成就,只要产业强、实体经济强,人才自然近悦远来,李强书记在报告中描绘的“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就不会遥远。

https://j.021east.com/p/165623879003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