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新年“首招”: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实际上比现场收到的简历还多,传统行业转型催生出“新增长点”

发布者:邱骋 发布时间:2019-01-08

新年“首招”: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实际上比现场收到的简历还多,传统行业转型催生出“新增长点”

1.3万个岗位收到1.2万份简历,供需关系变了?

2019年01月08日   05: 焦点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其中上海高校毕业生保持在近20万人水平。刚刚过去的双休日,上海市201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上,546家企事业单位推出岗位13275个,吸引近万名求职者进场,现场共收到简历12523份,达成初步意向4456人次。

新年“首招”,用人单位提供岗位实际上比现场收到的简历还多,可见“求才心切”。尽管就业创业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创业环境也不断优化,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或许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的岗位。

新视角看老问题

什么样的校园求职者,就业才不难?

匹配好新增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薪酬多高?这或许是就业市场上最老生常谈也最为人关注的问题。

恰逢大学生就业季,各校如期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的就业质量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0月31日,交大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56%,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10358.5元,研究生为11580元;上海纽约大学报告显示,在中国就业的2018届毕业生平均年薪达13.5万元,较去年增长14%,如折算为月均薪酬达11250元。

当然,并非所有高校和所有用人单位都认“月入万元”。上海一位博主在线吐槽,说自己公司的HR(人力资源部门)面试一个来应聘前台的求职者,应聘的小姑娘表示自己薪资要求不高,“也就2万元”!对方还强调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2万元并不算高。这条“爆料”后来被证明并非2018年发生的事,但这一价码却被“惊为天价”,上了“热搜”。

不过,真正判断求职者薪酬的依据,应该是其内在的就业竞争力。在应聘中,什么样的校园求职者,就业才不难?

薪资“准星”:掌握合理定价机制

最近,某家互联网求职平台发布《第16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认为“2019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平均期望薪资为8431元”。这份报告显示,大学生期望薪资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12992元/月、上海12070元/月、南京9771元/月……一言既出,千层浪起,众多网友表示“不服”。

事实上,大约一年前,另一份调查也曾登上微博热搜,有机构发布调研报告称,目前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场人士普遍期望万元以上月薪,还有近半的求职者平均薪酬期望达到每月1.5万元。这个数字同样引发网友热议。还有人晒出自己工资,笑称这好像是个“假”调查。

初次就业的首份薪酬,到底多少才合适,这得因人而异。考虑到顶尖大学、学霸牛人等理想条件,当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可能较均值高出三成,但从中位高校毕业生情况看,或许更贴近实际。以地方高校上海电机学院为例,目前其硕士毕业生期初薪酬为6596.56元/月,本科毕业生期初薪酬为4870.54元/月,专科毕业生期初薪酬为4223.94元/月

(期初,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上的最低工资收入)。

在这种比较理性的薪酬定位下,近日在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举行的2019届毕业生大型综合校园招聘会上,约3500名校园求职者与320余家用人单位“对对碰”。招聘会共向学生提供1万余个岗位,覆盖全部专业和学历层次,涉及重装备制造、港口、航天、船舶、半导体集成电路、化工、汽车、金融、物流、快速消费品、餐饮、IT物联网、房产物业、商贸、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负责就业工作的校学生处副处长姚伟春介绍,据初步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全校已有400多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达成签约意向,同比增长约10%。

可见,掌握合理“定价”机制,就业才有“准星”,过程不会太难。

能力“增值”:有数字化技能会分析

就业市场也是市场,作为应届生的新增劳动力有其“价格”,更重要的是有其“价值”。如何“增值”,实现“价格”与“价值”的更好匹配,企业需求也许可以参考。

通常的就业技能,常想到传统意义上的外语能力。上海应届生岗位最多的三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互联网、交通/物流/贸易,因国际化程度高,外资企业密集,上海对应届生的外语能力确实看重,沪上企业岗位要求涉及外语技能的比例是其他城市的5到10倍。

“长三角企业对应届生的数字型技能和分析型技能要求明显提高。”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表示,根据其对长三角企业面向应届生招聘的44万个岗位需求看,这些职位中8.2%都要求:求职者具备至少一项数字化技能,其中SQL、Hive、Python、R语言、C++是企业提到最多的5项技能。互联网行业自不必说,以数据挖掘工程师岗位为例,过半岗位要求人才至少熟悉一门通用编程语言。

当然,在办公自动化的传统能力以外,掌握计算机语言能力,并非所有毕业生的“标配”。但许多量大面广的岗位也要求掌握分析类技能,其增幅仅次于数字化技能。常濛说,“能否通过现象挖掘本质,已成为企业对应届生能力评判的重要标准。”统计表明,需求量最大的前五项分析类技能包括:数据分析、商业分析、需求分析、市场分析和竞品分析。可以说,这种能力的普适面更广,许多企业的技能要求从笼统的营销推广,开始细分为新媒体营销、数字营销、软文营销等,对应届生某一方面的技能考察程度更深入。

从增加自身新能力的角度看,当前毕业生赴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的人数持续上升,尤其是本科生较为明显。“全校毕业生升学比例近10%,创近几年最高录取率。”姚伟春表示,毕业生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来增加在就业市场中的择业资本和竞争力,有助于扩展未来就业渠道,降低难度系数。

老行业寻新动向

新增长点,成为就业市场新“蓝海”

传统专业衍生出全新行业,去基层、去创业也是可选项

■本报记者 裘雯涵 彭德倩

就业一定要进名企吗?近日,记者采访多名应届生、学校就业办负责人后发现,在他们眼中,就业的方式和渠道已变得更多元。

岗位增量,可指引成才方向

记者发现,不少传统专业衍生出全新行业。

“今年,智能制造领域来我校招聘的企业比去年增加四成,新材料领域招聘单位数量增加两成,岗位需求数涨势明显。”上海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傅新华说。

上海大学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材料等专业在业内享誉多年,而材料基因工程等专业水平在国内处于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说,招生单位的增加,可以直接反映这两个行业用人需求的刚性增长。岗位增量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产业转型、能级提升的当下,智能制造及新材料产业的持续升温,促进相关专业的求职机会增多。

“许多人不知道,近年来法学专业之外的领域,对法学专业毕业生需求日益增多。”上海政法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人张军说,有不少毕业生流向知识产权管理、合同签订、风险防控、审计等部门。

张军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预判产业高峰低谷只是寻找就业蓝海的要素之一。当前,许多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课,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自身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中寻找最佳交汇点,完成复合型成长。

不久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中国书画修复方向的本科生吕智超,拿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佛利尔与塞克勒美术馆的职位。该馆面向全球招聘绘画和纸张保护方面的修复师,要求是博士学历,但吕智超却凭借在中国传统纸张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脱颖而出。

凭借在专业上的独特优势,参与全球的求职竞争,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招就办主任唐竭婧看来,毕业生对“求职”完全可以再定义,不必局限于国门之内,也不必局限于传统行业。她举例,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不少人文艺术类专业学生,特别是普遍被认为会遭遇就业困难的文科生而言,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蓝海”。

投身西部,希望过得更有价值

“我很不喜欢西装革履的上班方式,还好现在找到了喜欢的方向。”记者和上海纽约大学2018届毕业生白海伦联系时,她正在云南大理巍山县五印乡的鼠街小学教室里,手机那头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

白海伦毕业后选择加入一家公益机构,在山区小学支教。当地师资匮乏,作为当地唯一一位英语老师,每周她有21节课,排得满满当当。大学毕业前,白海伦加入一个特殊的陪读项目,给广西小女孩读书,激发了她对支教的兴趣。毕业后,原本就对当老师很感兴趣的白海伦,用了1个月时间参加公益机构组织的暑期学院培训。通过面试和笔试后,顺利去了大理,开始为期2年的支教生涯。

“很多人对于毕业后选择支教有很大的误解,认为很轻松。其实,我们付出的不比其他老师少。”白海伦说,不少支教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机构也把他们当成职场新人来培训,安排了不少职业化的考试和培训。此外,为了提升专业能力,机构还鼓励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每个月,他们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补贴。

在距离白海伦几千公里之外的西藏日喀则,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梁变变则在多布扎乡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去年4月,梁变变从好友那里得知了西部人才引进计划,两人相约来到日喀则。去年6月,她和其他3名同学一起,在日喀则的乡镇中负责基层党建工作。

上理工近日发布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在学校6253名2018届毕业生中,参与国家地方项目的学生比例仅0.1%。梁变变说,她从小就有“西部情怀”,“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希望能过得更有价值。”

趁年轻时,多尝试一些可能性

除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抱负,不少学生还通过创业等“非典型性就业方式”实现理想。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一支名为“MelodyC2E”的团队,翻唱的中文歌曲流传甚广。C2E即Chinese to English,意思是将中文歌曲转化为英文版本进行传播。在团队公众号上,他们翻唱的歌曲已多达90多首,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凉凉》《遇见》《菊花台》等。为了申请原创文字的著作权,团队还在去年注册了一家工作室,帮助公众号运营。团队联合创始人、上外学生林洪莹说,团队的10多个人都希望能够将这件事做好,让更多人感受到语言之美,让中国文化之美漂洋过海。在上外毕业办主任曹姝婧看来,现在不少学生都利用自己的特长,选择自由职业或创业。

而上理工就业办主任黄志强也表示,不少应届毕业生都参与了创业。上理工的创业方向以科创为主,能源动力、医疗器械、环境保护、机械制造、光学应用等方向与学校的工科学科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