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2018年上海电机学院暑期实践简报第六期

发布者:团委 发布时间:2018-10-16

 2018年上海电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简报

上海电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简    报

第六期


共青团上海电机学院委员会编                       2018827



暑期即将结束了,上海电机学院各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项目也逐渐接近尾声。在此,这期简报将为大家介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学院、电气学院和高职学院的五支社会实践团队。

 “基于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现状调研”团队:希望通过对游客背后的故事以及馆藏文物背后所隐藏的故事进行综合分析,将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以及强大的文化资源与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审美和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使得博物馆成为大家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P&T无胶化纸箱——深入调查快递行业资源浪费恶劣现状以及解决方式的探究”团队:该项目通过对快递行业中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该项目通过对快递行业中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通过查阅文献,新闻资讯等途径让大家了解当前快递行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状况,并尝试找出增加纸箱回收率,重复使用率的途径。

 “趣味暑假学习营”团队:社区和学校合作,开展护送小学生安全乘坐公共交通回家,为孩子在公交车站乘坐公交时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保证孩子们的生命安全

了解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华阴老腔”团队:“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扯开了嗓子,华阴老腔要一声喊伙计 哎 抄家伙!”2016年的春晚在歌手谭维维的带领下,华阴老腔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知道了“古老的中国摇滚”,我们将以华阴老腔为代表,深入了解中国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艺术。

 “红齿轮支教”团队:上海电机学院假期支教服务实践基地——河南省漯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全封闭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大多以聋哑儿童为主。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爱护和指导。

——电子信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我们上海电机学院“基于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现状调研”社会实践团队在暑期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如今坐落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位于黄浦区人民大道上。虽然参观的时候时值盛夏,酷暑难耐,可依旧还是有不少游客前去参观。为了避开人流高峰,我们选择了在开馆前等在博物馆外,可即便如此,等我们到的时候,博物馆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上海博物馆是方体基座和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站在它的面前,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艺术的美感相融合,庄严中又不乏平和之感。我们是那天第一批入馆的游客。走进馆内,能看见有不少的外国游客等候在安检门前,有序地等候。

在这次的参观中,我们还发现有不少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趁着暑假这个假期空闲时间来到了博物馆。这个发现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中传承着。我们相信在我们的调研中,还能不断的发现这样传承的现象。我们也希望在调研中,我们也能影响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传承的意识。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古典艺术作品的魅力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培养更高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其其永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


成员感想:

在我看来,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我觉得,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会教育机构,在引领社会风尚,践行核心价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瞬息万变,一切都在向前走去。可是我认为即使走得再远,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走过的路,也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也提到的那样“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课题。

我认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被寄予了殷切希望的新时代青年一代,我们理应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我们的努力。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培养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



"P&T"无胶化纸箱

——深入调查快递行业资源浪费恶劣现状以及解决方式的探究


——电气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美好的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大本钱,习近平主席在19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与践行“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而如今,每个快递站堆积如山的纸箱和塑料包装袋成为城市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桎梏。于是,我们上海电机学院“P&T纸箱小组”对上海市,云南省,山西省发展状况不同的城市进行了深度采访。

在采访中,我们获得了大量有用的数据,推动了我们下一步的实践成功进行。


接下来就是实践中的动手环节,在采访中,同学们了解了快递站对于纸箱的各方面需求,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从草图到模型,完成了1个可以稍微提高纸箱回收率的装置。并与学校机械学院模型打印室取得联系,成功地将想法变为现实。

对于装置地实用性,我们将使用装置的纸箱由远及近向向国内4个城市递运,然后根据纸箱磨损程度来判定装置的实用性。

关注社会痛点以发现一个现象,采访问卷去调查一个背景,合作讨论去提出一个方案,动手实践去解决这个问题。实践小组的成员进行一次这样的实践,是一次真正的把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体验,也是我校走培养应用型人才道路的一次真正体现。




成员感想:

暑假快要临近尾声,我们组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快要结束了回首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所做的还历历在目。我们组的暑期社会实践的项目是快递纸箱我无胶带化,这一想法是源于平时大学生生活中快递纸箱胶带打包太过于繁琐与难拆解所提出的。在项目初期我们先对于纸箱是否有其他几种打包方式进行讨论并在讨论后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试验最后发现用齿轮卡扣型最实用。随后我们对于这一方式进行设计与研讨并在电脑上绘制图形,利3D打印技术完成产品。在假期中我们对于这一方式打包的纸箱进行测试结果很好,随后我们利用暑假在各自城市中的快递中心进行调研与访问。在这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例如与人交往的方式,团队协作的总要性,学习了一项新的技能等等。这对于日后我们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趣味暑假学习营

——高职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枫桦景苑邻里中心手工剪纸课

 “啊呜!大鲨鱼把小鱼吃掉啦!”炎炎夏日,从枫桦景苑邻里中心传出孩子们兴奋的叫喊声。今天创意机关折纸陆老师来到爱心暑托班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剪纸课程。

在课程的一开始,陆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带来的工具。介绍了剪纸卡片,胶水,画笔以及在制作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橡皮筋。

小朋友们早已跃跃欲试,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盯着老师。陆老师笑着给同学们分发了剪纸卡片,小剪刀,并且时刻提醒小朋友们要小心不要伤到手。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纷纷拿起剪刀在陆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沿着黑实线剪纸。

不一会儿,在同学们的巧手下出现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鱼,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来想给陆老师检验一下成果。随后又完成了大鲨鱼的剪纸步骤,由于大鲨鱼的牙齿太过锋利以至于把孩子们的手都戳疼了,尽管如此,孩子们却乐此不疲。按照老师的指导,孩子们沿着绿色的线把剪掉的鱼折起来,把大鲨鱼的嘴用橡皮筋固定,然后把可怜的小鱼放进它的嘴里,最后用胶水固定连接住,装进漂亮的信封,就算完成啦。

此次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更是培养了同学们对于剪纸艺术的浓厚兴趣,还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孩子们非常喜欢这堂课,依依不舍地和陆老师说再见…




垃圾分类 人人有责;新西兰之旅

炎炎夏日,枫桦景苑邻里中心开展了2018暑托班垃圾分类知识宣讲活动。同学们兴致勃勃,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好奇。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而垃圾分类又分为四种,分别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

知道这些还不够,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老师邀请了四位同学上台互动,把垃圾进行分类。同学们通过自我思考、互相帮助,正确的把垃圾分为了四类,同学们在欢乐中学会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也希望我们国家的金山银山能永垂不朽!

过了一小时,孩子们又开启了新西兰之旅。


孩子们先是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从首都、国旗、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等等深入了解新西兰这个国家。有同学说新西兰国土像一只脚,又有同学说新西兰国土像一只手......各种想法与想象在一瞬间喷涌而出,从而也就形象的记住了新西兰。

成员感想:

暑托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互帮互助的温馨氛围,作为暑期学习营项目的成员,加入暑托班志愿者的大家庭使我们感到十分荣幸。由于此次暑假暑托班在全是范围全面开展,站点繁多,故团队与街道合作开设课堂的计划改为以团队形式加入暑托班志愿服务。

项目团队被分为两组,一组加入闵行区爱心暑托班站点,另一组加入普陀区长征镇爱心暑托班站点。两组志愿者都尽心尽责,明天准时到岗。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亦师亦友,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指导孩子们日常行为规范,陪孩子们一起上课、动手制作。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也感染着志愿者们,使我们仿佛也回到了孩童时代。

 “爱心暑托班,快乐不简单”,每天孩子们都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其中有政府配送的、主办机构采购的,也有志愿者们亲自上阵授课的。我们会提前认真准备好讲解内容与ppt,授课内容包括国学课堂、科学小实验、手工小课堂等。课堂中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不等,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总能为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做好榜样,在动手实验的课程中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协作。

每天,同学们都背着书包,晨间过后带着灿烂的笑容走进教室,到了下午怀着喜悦被家长接回家,每一天都充实满足。在担任志愿者的过程当中,我们带给孩子们经验、帮助以及陪伴,孩子们带给我们纯真、欢笑以及快乐。这个暑假充实而美好,相信它会化作一份珍贵的回忆,珍藏在我们与孩子们的心中。2018年的夏天,感谢我们的相遇,愿孩子们快乐成长,祝我们都越来越好!




了解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华阴老腔


——材料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表征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华阴老腔正是其中一种,作为陕西地方戏的代表,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首要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们在央视春晚上为大家带来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把老秦从华山脚下的双泉村喊到了全国甚至世界。作为当代大学生,去亲自膜拜老腔不屈的灵魂,传递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20187月,上海电机学院材料学院“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华阴老腔”调研小分队走进了陕西省华阴市。第二天上午,烈日当头,在3738度的天气里,坐着没有空调的小巴,吹着窗口小风,我们从华阴市来到了华阴老腔的发源地双泉村,来到老腔第十代传承人张喜民老先生家中。

张喜民老先生,是华阴老腔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1962年师从先辈张尚坤学艺,同年开始随张尚坤说戏巡回演出。1986年,成立了喜民班即自己的华阴老腔班设。2003年加入由原华阴市文体局组织的华阴老腔艺术团,便开始在全国各地演出,且屡获大奖。

张喜民先生谈到华阴老腔最初叫做老腔皮影,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的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后来这帮船工将这种演绎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演变成了灯影戏,这便是华阴老腔的前身。 起初,这只是流行于乡村中,服务于红白喜事的一种传统习俗,并没有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当时作为一种并不是十分出名的演绎形式,只能随着素鼓去北京、山东等各地演出。后来某个剧团团长发现了其独特的唱法,便将其向全国各地推广——这就是老腔的发展历程。

穿越时空的震撼,老腔以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电机学子能加入到中华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华阴老腔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成员感想:

胡传来:本次华阴老腔社会实践圆满结束了,非常感谢队长刘心雨还有队伍里的每一位队员,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计划性,目的性强的一场实践。首先,从队员配置上,我们队员都具有一定的音乐水平,学过架子鼓,古筝等一系列乐器。走访张喜民可以说是我们实践的重点,我们在走访中用我们本身的能力去学习其中的三项乐器并用视频记录下来,可以说这本身就是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是学校里老师常说终身学习的小体现,我们希望把这种能力保持下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

刘心雨:作为本次项目的负责人,首先要非常感谢胡传来和郭烁两位同学的支持,愿意在炎炎夏日一同从上海前往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我们先前往华阴市文化馆参观当地的皮影馆,老腔正是从皮影戏中发展出来的,我们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和公交车出租车司机了解到华阴市对老腔的发展也很重视,在华山景点内,每晚都有老腔表演;当然此行的重中之重是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通过老艺术家的表演及学习老腔的唱腔乐器,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老腔高亢激昂,希望有一天能将老腔带进校园,让同学们都能感受老腔磅礴豪迈的气魄。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加入我们的队伍,发现和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在电机。

郭烁:这次的实践活动对于来说意义非凡。作为一个陕西本地人,可以有机会亲自接触我们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亲自拜访张喜民大师本人并了解华阴老腔的主要发展,心中倍感一种骄傲与自豪。经过这次之后,尤为希望在今后作为我们本地音乐文化可以更加发扬光大,并有更多对此有兴趣并愿意继承的年轻人,可以将老腔唱出中国,唱到全世界,让华阴老腔如同摇滚一般,被世界所接受,被世界所欢迎!



 大爱无疆

上海电机学院红齿轮支教团队

——高职学院社会实践团队


2018822日,这天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一天,在这天晚上,我们正式结束了此次在漯河的支教,眼泪、不舍、留恋...

在这十天的经历中,我们团队给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带去了许多欢乐,同样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也让我们的支教生活显得更有意义.在这十天里,我们带着孩子们室外活动、室内玩乐、学习文化课、在科学知识、自然常识、体育活动、生活细节等诸多方面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支教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这一次的生活是我们生命旅途中的闪光点,留给我们许多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教学方面,我们的团队有成员有一定得的教学经验,也有一定的组织活动的能力,面对这样一群小朋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我们用肢体语言、文字、黑板板书进行交流,我们互相学习,他们也非常积极的教一些我们不擅长的,对于每天的课程,我们在每天晚上都会进行调整更改,挑选最适合他们的课程。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生活方面,我们和学校的孩子同吃同住,每天跟他们一起上课下课,一起玩耍,十天的相处下来,尽管他们有着一些先天或是后天的缺陷,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正常的孩子是一样的,可爱、积极、对于陌生事物充满新奇。饭后休整后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做小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娟,扔沙包等,看见他们快乐的玩耍,我们也感到高兴。

在来到这个学校之后我们才知道有许多老师为特殊儿童的生活而付出,有社会机构为特殊儿童的未来而操劳,有国家政府为特殊儿童提供保障。我们对这些默默为他们付出的人肃然起敬。感谢有这么一群默默付出的人!

十天的经历让我们感触很多,感谢有那么多群体会为这些特殊儿童默默付出,我们也衷心的希望这些孩子能开开心心的茁壮成长,描绘出他们自己的精彩世界!希望在未来,孩子们前途似锦,有着美好的归宿!

成员感想:

转眼间,支教已经结束了,回忆起来一切历历在目,宛如昨日,常常安慰自己只是做过一个长长的梦,醒来还会能够再有一次,而且,这一次我准备好了,可惜不是做过的一场梦。

历经几个月的准备,从选拔、再到备课商量,然后就是整理行囊、乘车,到达漯河站,和孩子们度过了十天,最后乘上归途的列车,和一切说再见。当时觉得太难度不过的,现在想来却是珍贵而不可挽回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已经离开却感觉发生在昨日的惆怅让我难以放下。

从刚开始和孩子们的陌生到最后和他们打成一片,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注重和他们的交流,他们每次用模糊的发音和简单的手语组合起来和我交流,我都会慢慢理解,同时加强自己的手语量。在他们眼中,我就是一个大哥哥的形象,平时和他们嬉戏中我也经常会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在他们那边有个习惯,就是如果做得好的话就会竖起大拇指,反之,则是小拇指。我在和孩子们的平日交流中经常给他们大拇指,然后他们就会很开心,在那里,我明白了一个大拇指的价值,这一个大拇指在我们这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但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于那群特殊的孩子来说,一个大拇指就是鼓励,就是动力,就是希望。感觉时间真的很快,十几天和孩子们相处下来,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善良、单纯和淳朴。我也希望能在这群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美好的回忆。

支教是我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成长的过程,看着孩子们在一点点的成长,我们幸福的笑容里也有自己成熟的点点滴滴。在“教”的过程中付出更大的心血,才是日后最幸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