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协同育人:第二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我校召开

发布者:邱骋 发布时间:2018-03-07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中国和德国分别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战略,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为进一步促进中德双方高校、中德政府和中德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35-6日“协同育人:第二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我校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电机学院、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上海电机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临港创新管理学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德两国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出席了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主持,党委书记孙培雷,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洪海,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Albert Meij,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科技处代表Silvia  Kettelhut,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郭为禄,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党委书记孙培雷首先代表学校对出席论坛的所有中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孙书记表示,当前,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学校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大力加强校政、校地、校企,以及与国内外高校合作,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相信第二届中德论坛将对两国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郭为禄表示,要为上海电机学院建立中德论坛这一交流机制点赞。德国是世界上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之一,在智能制造领域富有实力,富有活力,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希望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背景之下,中德高校可以有更好的合作,共同为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新的成绩。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代表临港管委会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介绍了临港地区的功能与定位,并表示临港管委会将积极搭建好创新合作平台,打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不断推进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发成果,为国际国内多层次的人才集聚创造条件。


本届中德论坛也正式拉开了我校6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序幕。第一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举办于2017年,来自20余所中德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代表围绕主题“工业4.0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商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之策,并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海临港共识”。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来自中德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围绕“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与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政校企合作、官产学研融合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如对于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与素质要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认为,制造业变革中最紧缺的是装备制造关键基础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绿色制造领域、现代制造服务领域、工业工程与经济管理领域、国际化经营领域、科研试验与工程实施领域等装备制造领域的各类创新型应用技术技能人才。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黄伟民表示,为了实现智能制造的愿景,制造企业需要具备一系列关键能力,包括用户参与和众包设计;利用智慧的产品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并进行生命周期集成;打通研发和制造;建设智能制造和车间;全寿期大数据分析等。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提出智能制造不仅需要专业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更需要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系统级人才。对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路径,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政企校协同、国际合作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产教协同办学模式,构筑了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工程教育模式。上海电机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实践“以校为主、政府搭台、企业融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不来梅应用技术大学教授Constanze Wang认为,工业4.0只有在国际化背景下才能获得成功。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与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创新路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新工科试验班”为实践载体,探索地方高校多维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上海电机学院立足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系统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学校坚持实现三个融通:需求融通、双证融通、专业认证与课程标准互融互通。围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与会代表认为,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建设需围绕产业链、技术链进行前瞻布局与动态调整;课程改革需要关注人才素质变化,科学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实践课程。在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建设方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提出,面向制造业变革,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应用技术、智能制造单元安装调试、智能制造系统生产与管控,智能制造虚拟仿真与测试等复合型专业;多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精密测量及智能化、节能与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优化型专业;工业产品试验技术、工业工程与可靠性技术、工业专用装备应用技术、精密加工、工业互联网技术等工程型专业;工业设计与产品创新、工业产品再制造、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新材料成型技术等创新型专业。

会议还组织了圆桌论坛,来自中德两国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思想碰撞和信息交流。此外,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学校大数据实验室、模式识别实验室、智能电力驱动实验室、核电实验室以及临港集团、卡特彼勒再制造工厂、临港再制造实训基地、西门子风力发电叶片(上海)有限公司。(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