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大学生就业“寒冬”中见“暖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6-24

2013年06月19日  作者:吴苡婷  版面:A1

 

  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季可用“惨淡”“寒冬”来描述。打开电视、登录网络、翻开报纸,看到的就业信息都是严峻异常:“上海、广州等地大学生签约率不到三成”“今年可能成为史上大学生最难就业年”……而在部分上海二本院校中,情况却大不一样,不仅就业率稳中攀升,而且企业依然源源不断前往招聘,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寒冬”中的“暖阳”。日前,记者走访了其中的几所高校,探究他们的成功秘诀。

教学围着市场需求转

  “三菱电梯招了50多人,上海大众要了30人……”说起今年的就业情况,上海电机学院就业办主任丘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就业率已经达到80%左右了,比去年还要好,机械和电子等专业快签完了。”

  为了应对今年的就业问题,上海电机学院4月就下发了文件: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省份的企事业单位就业的2013届毕业生,可向学校申请报销交通补贴;参加西部志愿的学生在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学校再奖励5000元。

  光有激励举措还不够。丘骋坦言,目前就业办的工作模式早已由守株待兔模式变成了主动出击,主动联系企业是就业办日常的重头工作。遇到大企业,基本是放低姿态,态度诚恳,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出发点介绍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状况。前不久,他们联系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希望推荐本校财经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虽然被拒,但总算迈出了一步,明年可能就有希望。对于前来招聘的企业,就业办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悉心相待。为了照顾小企业的感受,相同专业的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宣讲会绝不会放在同一天进行。而在日常就业宣传工作中,就业办也反复强调学校的定位是培养生产一线设备管理的“现场工程师”,希望大学生客观看待初次就业,并详细阐述在大企业和小企业工作的利弊得失。

  与企业多方面的交流也使得学校能及时了解市场所需,让学校教学计划能够快速适应,实现错位竞争。丘骋举例说,前几年,很多企业反映缺乏数控人才,学校就鼓励学生考数控方面的证书。这两年,企业又反映缺乏钳工人才,一些专业马上在课程安排上作出调整,鼓励学生提高钳工技能。

“预就业工程”显成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就业情况也是相当喜人,今年就业总体情况与去年持平。机械、轨道交通、服装等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签约。学生处副处长苏蓓翻开厚厚的登记册向记者介绍,今年许多企业一如既往青睐工程大,上汽集团招聘了180人、上海铁路局录用40人、东航也有80人、杭州地铁50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就业率保持长盛不衰的一大秘密在于启动了“星级企业计划”。按照每年招聘的情况,学生处对各个企业进行仔细分类,并派专业老师开展结对就业服务,企业的科研需求和就业需求都能零距离传送到学校。每年,校领导会带队去各大星级企业洽谈产学研对接服务,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面的需求变化,并以此调整课程安排。

  “预就业”服务也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就拿今年来说,5月25日,学校就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大学生招聘会。260家企业走进校园,带来4300余个岗位,吸引了万余名学生前来应聘。不过,此次招聘会的招聘对象是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暑假期间,被聘学生将到这些企业进行6周至8周的实习。对于“预就业”的好处,感受最多的是今年工程大的大四毕业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黄顺告诉记者,自己参与了多次“预就业”招聘会,多次实习经历让他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在今年的招聘会上,黄顺面对企业提问,侃侃而谈,应对自如,在企业一线的动手经验更让用人单位青睐,早早完成了签约。

  苏蓓介绍说,目前工程大已经与600余家企业建立了“预就业工程”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每年有40%以上的毕业生被“预就业”基地单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