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电器制造学校,先后历经了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演进。1985年学校在全国首批试点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2004年,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同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2020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办学方略,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紧密对接制造强国建设,服务上海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任务,着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具备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能力,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卓越现场工程师。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6万人(其中,研究生1473人)。下设16个二级教学单位,建有48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专业1个,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集训基地等,先后获批成为全国首批CDIO试点院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上海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学科引领,持续增强科研协同创新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新型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学校不断优化学科领域布局。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与服务”学科群,重点服务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形成“1234”的应用型学科发展路径。现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学科平台5个,与头部企业共建“动力之城研究院”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上海电气、中国重燃、积塔半导体等行业头部企业密切合作,积极推动有组织科技创新。近五年,科研到账经费按每年20%持续增长,2024年科研到账经费突破1.2亿。学校在长三角地区建有8个技术转移分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致力打造双师特色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89人,其中专任教师889人,博士占比超51.97%,双师型专业教师占比86%拥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学校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模式,与头部企业合作共引、共育、共用高层次人才;聚力打造产教融合师资队伍,有计划选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获批市教委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职称体系,打通各类人才多元晋升通道,形成“人人努力皆成才”的人才生态环境。

学校坚持开放兴校,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深耕对德合作,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交流,获批“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32个国家(地区)的11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36所高校合作开展学分互认交流;开设自动化等4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接收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短期交流和语言培训。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传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电机精神更加主动对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战略部署,更加主动适应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服务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和临港"4+2+2"产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坚持开放创新,为早日建成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不懈奋斗!

(数据截至202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