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举办“开门办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潘帅豪 发布时间:2021-11-15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上海电机学院举办“开门办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一时间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211113日上海电机学院聚焦探讨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及上海部分高校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大手牵小手  校所合作签约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此次研讨会上举行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与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签约仪式,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凯峰和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若凡分别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谋划,在党建共建、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黄凯锋在签约仪式上表示:今后双方能够根据协议规定,牢固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样坚持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辩证思维方法,就各方面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双方的合作将会互惠共赢,一起为探索马克思主义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供有效经验。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在致辞中表示:在全国高校认真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昂扬奋进新时代之际,我们举办“开门办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汇聚实践智慧,共谋创新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两个大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谋划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不断深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规律的认知和思考,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机制。

胡晟校长主持开幕式及签约仪式。


汇聚真知灼见  闪耀思想火花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闵辉在讲话中指出开门办思政,要立足于宏大视野。首要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力量。开门办思政,要着力于各方协同。“开门建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要促进校内外大小课堂融通互动,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等子系统有效衔接、协同发力,构建起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功能作用充分的大格局。开门办思政,要落实于学生成长。要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育人重地和思想高地,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勇挑重担、成就大我。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市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华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高德毅做了题为“熔炉育人理念创新与系统建构”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高校人才培养应走向更高、更全面的三维阶段,基于德育融合论、效能论,指出熔炉育人(三全育人)的原理与设计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熔炉式时空建构,二是德育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和结构化布局建构。提出“三全育人”机制体制总体架构,从政策与规划、制度与机制、标准与规范、队伍与资源、领导与保障五个层面进行全面部署,对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和评估督导七大体系进行全面建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作了题为“‘大思政课’的内涵、意义及其善用”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思政课不仅是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上讲,要把思政小课堂和思政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打通教育场域,连通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行,实现培根铸魂;二是要围绕问题展开对话,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理性分析问题;三是要重点关注以实践为课堂,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以及让实践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提升实践感悟两个维度开展大思政课。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作了题为“怎样把握课程思政”的主旨报告。阐释了课程思政的源头和理论依据,从以课程育人的角度分析了课程思政课的可能性、必要性,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原则和有效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方讲坛》特邀讲师胡涵锦围绕“‘思政课’教师强化‘问题意识’”进行主旨报告,指出思政课教学要深入思考“八个相统一”的内在逻辑,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在于教师提高问题意识,把问题意识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也是创新点、动力源。



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作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目的性”主旨报告,她基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意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意味着实践活动是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的活动创新,特别强调了教师在实践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实践教育需要精心设计的问题,对于教育目的在实践创新中的一些重要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要防止脱离课程教育的活动倾向,防止形式主义的倾向,防止工具主义的倾向以及教师的缺场问题。



上海大学陶倩教授作了题为“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的思考”,她指出,融入强调主动谋划,着力融入的有机统一和协调性发挥,通过把握融入的过程和规律,达到融入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四方面把握融入的规律:一是着力理念层面,把握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相统一的规律;二是着力内容方面,把握叠加与渗透相统一的规律;三是从方法角度,把握适应与超越相衔接的规律;四是从效果维度,把握“知道”与“体道”相促进的规律。



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对如何上好“大思政课”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大思政课”的关键和实质是思政课,不能笼统地理解为“大思政”课。同时,要把思政课做大,讲好大“思政课”,整合育人资源为办好思政课服务。要树立大视野、大融入、大协同的育人思维,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既要坚持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主导性,又要坚持与社会结合、与生活结合、与现实结合,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在交流环节中,上海理工大学教授金瑶梅提出,不仅要用美育规律方法融入德育教育,更要以美育的追求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德育审美心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秦淑娟分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从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平台、管理等方面进行课程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邱杰教授从应用型高校“三圈五维”协同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享。宁波工程学院院长张新光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从融合课程、融合课堂、融合队伍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常熟理工学院孟祥瑞教授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系统的三重维度进行了分享。东莞理工学院唐元松教授指出,高校思政课实现知行合一的路径,主要包括思政小课堂上从知到行和思政大课堂上以行促知两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倪先敏教授从如何推进思政课四元耦合综合改革进行了分享。南阳理工学院彭民工教授分享了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困境与对策的思考。成都工业学院何玲教授以该院国家一流课程《形势与政策》为例,对如何构建“四位一体”教学链进行了分享。上海海事大学董金明教授分享了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走向深入的路径。上海海洋大学董玉来教授分享了高校思政课协同创新路径设计。上海建桥学院宋艳华教授分享了将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思考。合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艳萍分享了该校如何通过对分课堂,打通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的具体做法。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分享了学校通过开门办思政,构建校内校外合力育人格局的具体做法。一是课内课外形成统一场域。通过“开门办思政”,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组织各种各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二是校内校外形成统一场域。通过“开门办思政”,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三是线上线下形成统一场域。通过“开门办思政”,探索信息化教育路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建“互联网 + ”项目,搭建平台、建立机制。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沙军,《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胡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晓军,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顾建伟,思政教师等。(孙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