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学校举行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发布会

发布者:潘帅豪 发布时间:2020-11-03


1030午,学校在行政楼330会议室举行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发布会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周红星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代表四十余家用人单位领导作为嘉宾应邀出席会议。校长胡晟,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晓军,副校长杨俊杰出席会议。校内职能部门代表、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毕业班班主任代表全体就业工作辅导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晓军主持。



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校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将“促就业、保民生”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把“六稳”、“六保”的要求落细落实,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共筑“就业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全员发动、全员参与、全过程保障的就业一盘棋。在这场就业大考中,学校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不断发扬“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的电机精神,三千余名毕业生努力拼搏,在各条战线上很好地传承“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的优秀品质,学校整体就业工作扎实推进,部署有力截止到8月底,学校2020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96.89%,在全市高校中位居前列。

会上,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尚海龙作了题为《使命在肩 奋勇向前 为培养和造就卓越的现场工程师不懈奋斗——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从整体情况、推进举措、就业特点、问题对策等四个方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全面反映学校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统筹抓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于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领域发展机遇,汇聚各方资源,积聚各方力量,夯实工作基础,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区校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构建价值共识、机遇共享、情感共鸣、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发展共同体”,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努力开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杨俊杰副校长代表学校宣读“2020年学校就业工作各类先进的表彰决定”。胡晟校长为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华虹、风电公司、地铁维保公司、安装工程、上海烟草、高桥石化等十佳用人单位颁奖。周红星副主任为获得校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颁奖。

会上,电子信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分别聚焦推进就业“云服务”和做好产教融合推进就业工作两个主题开展交流。地铁维保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李清、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高级招聘经理管堃代表企业分别从电机青年在企业中的成长、对2021年就业形势的调研与预判等方面进行发言。2020届毕业生孙凯特介绍了自己在企业的成长过程,回顾了在校的求学经历,反映出电机学子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与感恩,展现了电机青年在服务芯片研发制造的国家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




胡晟校长在最后讲话中指出:2020年,全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前所未有,“党政合力促就业,校企合作求发展、全校联动保就业”的行动成效显著。他代表学校感谢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就业工作全方位的支持和全过程的指导,感谢用人单位在困难中与学校一起同行,感谢老师们为了就业工作、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持续奋斗。面向2021年的就业工作,他提出以下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就业推进的各个环节,融入到生涯教育的全周期;要统筹做好毕业招聘的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二要把牢就业底线,创新就业机制,广大教师要通过细致的工作,讲清讲透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引导毕业生合理确定求职预期,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主动对接资源,通过人才培养的试点创新把毕业生推荐出去;不断加强教育引导,坚定不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鼓励毕业生到国家主战场建功立业;三是要关注毕业生的成长,关心毕业生的困难,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少数民族同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的就业问题,要跨前一步,全力帮扶,力保百分百就业。

2020年,学校坚持“技术立校 应用文本”的办学方略,聚焦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先后与上海宝钢、三菱电梯、上海华力联合开展毕业生订单、定制、定向的人才培养,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也建立起了毕业生就业“保障网”,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习与生产、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度,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的五链融合,持续助推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功能,将思想引导与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就业教育贯通,引导和支持毕业生服务国家需求“大舞台”,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2800名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地区建设,300名毕业生投身西部大开发建设,200名毕业生扎根临港新片区,100名毕业生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50余名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为区域协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贡献电机青年的力量。(张跃辉)